第32章 半锅红薯粥——比枪炮更有力量的信任

王老汉重重地点了点头,旱烟袋在手里捏得紧紧的。

林烽趁热打铁,压低了声音:“王大爷,咱游击队刚起步,缺人,更缺熟悉本地情况的人。您看……村里有没有年轻后生,有血性,敢跟我们一起打鬼子的?”

王老汉沉默了,只有火苗燃烧的声音。他低着头,良久,才用沙哑的嗓音,仿佛用尽了全身力气,缓缓说道:

“有……我家……二柱子……今年刚满十八……他爹娘……三天前……都被鬼子的炮弹……炸没了……尸首都没找全……”

老人的肩膀剧烈地抖动起来,压抑的哭声在夜风中显得格外悲凉。

“那孩子……这些天……一句话不说……就攥着他爹留下的砍柴刀……眼神……吓人呐……他心里……憋着恨呐……他想报仇!”

这一夜,篝火旁的长谈,比任何枪炮声都更能穿透人心。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山间的雾气尚未散去。林烽正准备集合队伍离开,继续向深山里转移,避免给王家庄带来更大的危险。

就在这时,一个身影,出现在了村口的晨雾中。

那是一个黑瘦的少年,个子不高,但骨架宽大,穿着一身打满补丁的粗布衣裤,脚上一双破草鞋。他的脸上还带着稚气,但那双眼睛,却如同两团燃烧的炭火,充满了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刻骨的仇恨和决绝。他手里,紧紧攥着一把磨得雪亮的砍柴刀,指关节因为用力而发白。

他径直走到林烽面前,仰起头,声音不大,却像石头一样砸在地上,每一个字都带着血和泪:

“我叫王二柱。我要跟着你们,打鬼子!给我爹娘报仇!”

几乎就在同时,一个从邻村过来探亲的村民,带来了一个令人愤懑的消息:昨天傍晚,一小股不知道是哪部分的溃兵流窜到邻村,为了抢粮,点燃了一间茅草屋,一个赶去救火的农妇,被他们开枪打死了。

消息像风一样在王家庄残存的村民中传开,人们议论纷纷,叹息声中,有人低声说:

“看看!这才是兵匪!再看看林队长的队伍……唉,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啊!”

“还是林队长的队伍像话……”

这鲜明的对比,如同最后一记重锤,彻底敲碎了横亘在村民与游击队之间的那堵无形的墙。

林烽看着眼前这个名叫王二柱的少年,又听着村民们的议论,他知道,那半锅红薯粥所播下的信任的种子,已经在血沃的土地上,发出了第一株稚嫩却无比坚韧的嫩芽。

这信任,比任何武器都更有力量。它,才是这支队伍在这太行深处,真正能够扎根、生存、并最终成长为参天大树的,最宝贵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