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柱: 满怀血海深仇的黑脸汉子。复仇的火焰是他最初的动力,但在林烽的引导和队伍纪律的约束下,这股力量正被逐渐导向更广阔的抗日信念。他熟悉本地地形,吃苦耐劳,战斗勇猛,是很好的突击手苗子。
* 其他三名青年石头、木根、水生: 都是附近村庄被日军害得家破人亡的苦命人,投奔而来。他们或许战斗技能生疏,但怀着朴素的仇恨和保家卫国的决心,肯学肯练,是队伍重要的新鲜血液和兵力补充。
总计十人出头的规模,相比正规军微不足道,但在这片敌后区域,已经是一支不容小觑的抵抗力量。他们像一株顽强的野草,在废墟和夹缝中,悄然扎下了根。
然而,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从未远离。食物主要依靠王家庄等附近村民冒着风险接济,数量有限,只能勉强糊口。弹药更是珍贵,每一次战斗都要精打细算。林烽最关心的,还是系统中那缓慢爬升的资源点数。
通过几次针对小股伪军和落单日军的谨慎伏击,他们又缴获了一些物资和含有金属的“特殊物品”。林烽在夜深人静时,一次次进行“献祭”,视野中那淡蓝色的界面顶端,数字艰难地跳动着,最终停留在一个让他既兴奋又纠结的位置:【标准资源】:18.5 / 1000】。
一笔“巨款”,却也是一个尴尬的数字。它超过了生产第一名动员兵(10点)的消耗,但又远远不够解锁更高级的建筑或单位(如兵营本身可能都需要数百点)。林烽面临着一个战略抉择。
是继续积攒,等待资源足够生产第二名动员兵,进一步强化正面突击能力?还是先解决当前最迫切的问题?
“林小子,”老赵在某次战斗总结后,蹲在地上,用树枝划拉着简易地形图,眉头紧锁,“咱们现在人手是多了点,家伙也勉强够用。但最大的短板,是‘眼睛’和‘耳朵’不行。”
他指了指地图上几处模糊的区域:“这一带,山高林密,沟壑纵横。鬼子要摸过来,或者咱们想主动出击,光靠人眼侦察,范围太小,反应太慢。上次要不是运气好,差点就被伪军的暗哨发现了。咱们缺的是预警,是提前发现敌人的手段。”
林烽深以为然。他系统的百米雷达范围有限,且只能显示生命体大致方位,无法分辨敌友和具体动向。老赵的经验固然宝贵,但毕竟是人,会疲劳,会疏忽。队伍的机动性和安全性,严重受限于情报获取能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