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中村部队的撤退,在鹰嘴崖内引发了一阵短暂的、压抑的欢呼。紧绷了数日的神经终于得以松弛,队员们互相拍打着肩膀,脸上洋溢着劫后余生的庆幸和初战告捷的自豪。炊事班难得地煮了一锅浓稠的野菜粥,算是庆祝。然而,这胜利的喜悦,如同山谷中傍晚的薄雾,很快便被更深沉的忧虑所取代。作为支队的核心,林烽、老赵等人几乎在敌人退去的第一时间,便投入了冷静甚至苛刻的战后总结与反思。

在支队部那盏摇曳的油灯下,空气中弥漫着硝烟未散尽的味道和沉重的思考。

“这次,咱们算是扛过去了。”老赵率先开口,声音沙哑,却毫无喜色,“但暴露出来的问题,比干掉几个鬼子更重要。”

林烽面前摊开一张简陋的清单,上面用木炭粗略记录着此次防御战的消耗和情况。他指着清单,语气凝重:

“弹药消耗太大了。”他特别点了点“二号”的弹药栏,“波波沙一个长点射就是几十发,这次袭扰和威慑,打掉了我们将近四分之一的储备。老赵你们小组的冷枪冷炮,消耗也不小。我们的补给线太脆弱,经不起几次这样的消耗战。”

这是一个严峻的现实。胜利,是用宝贵的弹药堆出来的,而弹药来源却极不稳定。

赵铁锤补充了训练层面的问题:“有几个新兵,听到鬼子迫击炮响,当时就慌了神,差点暴露隐蔽位置。实战心理这一关,还得狠练。”

李文则从另一个角度提出观察:“支队长,我发现很多队员,包括一些老兵,对复杂地形的利用还是凭本能,缺乏系统认识。比如如何在密林中快速隐蔽接敌,如何利用岩石群交替掩护撤退。”

最让林烽忧心的是根据地的隐蔽性。他走到岩洞口,望着外面漆黑的夜空:“鬼子这次虽然没找到咱们的老巢,但他们不是傻子。咱们能在他们眼皮子底下周旋这么多天,他们肯定已经断定,西山地区,特别是鹰嘴崖这一带,有咱们一个稳固的据点。下次再来,就绝不会是这种漫无目的的梳篦式搜索了。”

内部整合初见成效,但远未高枕无忧。 通过处置刘老歪事件和这次协同御敌,队伍的纪律性和凝聚力确实有了质的提升。新老队员在战火中初步建立了信任,那种剑拔弩张的对立情绪缓和了许多。但林烽清楚,思想上的真正融合,非一日之功。现在只是靠外部压力和纪律强压下的团结,如何让这种团结内化为每个队员的自觉行动,才是长远之计。

面对暴露出的问题和潜在的巨大危机,林烽没有时间沉浸在暂时的胜利中,他必须立即进行战略调整。

首先,是强化训练,补齐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