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他们选定了五个关键位置,作为第一批秘密观察哨的设立点:
1. 鹰嘴崖(东): 位于“一线天”入口东南方向一座极高的山峰上,视野极其开阔,能俯瞰远处平原日伪主要交通线和较大规模的军队调动。
2. 望乡台(南): 控制着通往南部人口相对稠密区域的一条隐秘山谷通道,监视可能来自那个方向的渗透。
3. 哑口(西): 卡在西面一条崎岖但可通行的山脊哑口,监视更深远山区可能的敌情。
4. 北屏风(北): 依托北部一面如同屏风般的巨大悬崖设立,监视北面广袤的原始森林方向。
5. 回音壁(内): 设在谷内一处能隐约听到“一线天”入口动静的隐蔽点,作为内部最后一道预警和确认哨。
每个观察哨的设立都极其艰苦和危险。哨位要选择在岩石缝隙或茂密灌木丛中,进行精心的自然伪装,用树枝、苔藓、石块搭建极其低矮隐蔽的掩体,确保即使走到近处也难以发现。哨兵需要携带足够的干粮和饮水,进行长达数日的连续潜伏。他们配备了支队最好的望远镜,以及用缴获的信号枪改装的、能发出不同颜色信号的通信工具(约定好不同信号代表的不同敌情等级和大致方向)。
同时,在观察哨与磐石谷之间的复杂路线上,设立了数个秘密通讯中转点——可能是某棵特定老树的树洞,可能是一处岩石下的缝隙。这些点用于在非紧急情况下传递更详细的书面情报,或在哨位遭遇危险时,作为接力传递警报和隐蔽撤离的节点。
严格的训练和轮换制度随之建立。哨兵必须是政治上绝对可靠、心理素质过硬、具备极强野外生存和伪装能力的战士。他们需要接受抗疲劳、抗寂寞、极端天气下潜伏的专业训练。每三天进行一次轮换,确保哨兵始终保持最佳的警觉状态。
夜幕再次降临太行山。在“鹰嘴崖”观察哨那个仅能容一人蜷缩的石缝掩体里,哨兵小李轻轻调整了一下姿势,将眼睛再次贴近冰冷的望远镜镜头。镜筒里,山下远处平原上,日伪据点星星点点的灯火如同鬼火般闪烁,更远处,一条公路像灰色的带子蜿蜒消失在地平线。
山风呼啸,带着刺骨的寒意。小李紧了紧身上单薄的棉衣,呵出的白气在眼前瞬间凝结。他像一块沉默的岩石,与身下的大山融为一体。他的存在,孤独而坚定,仿佛磐石谷延伸出去的一根最敏锐的神经末梢,正全神贯注地感知着外界最细微的动静,警惕着任何可能威胁到山谷内那片温暖灯火的不祥之兆。
在他身后,在另外四个方向的暗夜中,同样的警惕也在无声地持续着。一张虽然稀疏却至关重要的、无形的预警网络,正在这寂静而危机四伏的群山之中,悄然张开,默默守护着那个被称为“磐石谷”的新生希望之地。延伸出去的触角,不仅连接着山野的人心,也编织着生命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