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生命的延续

3. 发射药装填区: 相对独立,通风良好。配备了多个经过校准的戥子,确保称量精确。火药存放在防潮的陶罐中,取用有严格登记。

4. 弹头压合与检验区: 靠近出口,光线较好。压合工具统一标准,每压合完成一发,检验员会仔细检查合装是否紧密,外观有无明显瑕疵。

人员方面,采取了轮训和专职相结合的方式。从各排抽调心思细腻、手脚麻利的战士,轮流到作坊参加培训和实践,既扩大了生产队伍,也培养了后备力量。李文作为总负责人,张铁臂负责技术指导和最终检验,几名在攻关中表现突出的队员成为各工位的专职骨干。

很快,这条简陋的生产线就开始“滴答”运转起来。不再是之前那种突击式的攻关,而是有了节奏和秩序。清晨,运输队会将回收来的空弹壳送到预处理区;白天,各工位在严格监督下有序作业;傍晚,检验合格的复装子弹被清点入库。虽然速度缓慢,每天只能生产二三十发,但产能初步稳定了下来。复装子弹,从一项惊心动魄的科研攻关,变成了一项常态化、制度化的后勤生产工作。

这条生产线的建立,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子弹本身的数量。

战略价值的提升是立竿见影的。支队后勤处的账本上,首次出现了“自产弹药”这一栏。虽然数量有限,但它是可以再生的!战士们在进行射击训练时,心理发生了微妙变化。以前是“舍不得打”,现在是“可以适当打”。虽然配额依然紧张,但考虑到打出去的子弹壳还能“再生”,那种捉襟见肘的焦虑感大大缓解。实弹训练的次数和效果得到了提升。更重要的是,战士们上战场时,心里更踏实了。尽管主要弹药仍依赖缴获,但他们知道,即使最坏的情况发生,弹尽粮绝之时,他们还有一条微弱的、但确确实实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补给线。这种心理底气,是任何缴获都无法带来的。

精神象征的升华则更为深刻。“一颗子弹,就是一条命”这句话,在磐石谷有了全新的含义。它不仅指子弹能夺取敌人的生命,更指复装子弹能延续战士的战斗生命。作坊里的工作,被赋予了神圣的色彩。队员们都知道,他们手上经过的每一枚弹壳,都可能曾在某次战斗中击发过,保卫过根据地的安全;而现在,经过他们的手,它将再次被赋予使命,回到战士的枪膛中。这种“生命循环”的意象,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每一颗粗糙的复装子弹诞生,都不仅仅是技术的成功,更是集体意志和自力更生精神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整个支队的士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技术积累的奠基作用不可估量。通过复装子弹的全过程,支队培养了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军工技术骨干。他们不仅掌握了火工品的危险操作、金属的精密加工,更积累了宝贵的标准化、流程化生产管理经验。对火药性能的理解、对金属材料的处理、对简易工具的设计和改进,这些宝贵的经验,为未来尝试复装更复杂的弹药、甚至制造土地雷、手榴弹等更高级的军工产品,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和技术基础。这支队伍,开始从单纯的战斗队,向战斗与生产相结合的综合力量蜕变。

生产线稳定运行几天后,林烽带着支队主要干部,亲自视察了修缮一新的复装作坊和旁边的修械所。

他仔细观看了每一个工位的操作流程,询问了安全措施的细节,甚至亲自上手,在老师的指导下,体验了弹壳整形和发射药称量的过程。看着队员们专注而熟练的操作,看着那一排排经过处理、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弹壳,和旁边木箱里逐渐增多的、黄澄澄的复装子弹,林烽的脸上露出了由衷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