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对撞机的能量洪流第五次冲破时空壁垒时,青林的指尖还残留着触碰青铜灯台的冰凉触感。上一秒,他正调试着2077年最新的“历史节点稳定器”,试图定位三国时期的能量异常源;下一秒,鼻腔已灌满松针与艾草混合的清香,耳畔的机械嗡鸣被竹雨敲打窗棂的滴答声取代。
“神经接口同步率89%,时空坐标锁定:建安十二年,南阳卧龙岗。”机械音裹着潮湿的水汽,“检测到高强度思维波共振,频率与‘隆中对’历史锚点完全匹配。”
青林低头,发现自己身着粗布短褐,脚下的草鞋沾着新鲜的黄泥。眼前是一间简陋的茅庐,柴门虚掩,门楣上悬挂的“卧龙”木匾边缘,竟泛着只有他能看见的淡蓝色光晕——那是高维信息场泄漏的特征。
这已是他第三次穿越到三国时代。前两次分别见证了长坂坡赵云的银枪与赤壁的漫天火光,每次都能捕捉到异常的能量信号,源头都指向同一个人——诸葛亮。
“先生可是从襄阳来的学子?”一个清朗的声音自茅庐内传来。
青林推门而入,看见一个身着素色布袍的青年正临窗而坐,手中握着一卷竹简,指尖在“九州图”上轻轻滑动。他面容俊朗,眉宇间带着未加修饰的英气,正是未出茅庐的诸葛亮。而他指尖划过的地方,竹制地图上竟浮现出细密的银色纹路,组成类似电路的复杂图案。
“在下青林,自远方而来,闻先生之名,特来请教。”青林模仿着古籍记载的汉末礼仪行礼,目光却被案几上的铜制仪器吸引——那是一个由七根金属棍组成的装置,棍端镶嵌着不同颜色的晶石,正随着青年的呼吸微微颤动。
诸葛亮放下竹简,微微一笑:“远方?莫非是越过秦岭,来自长安方向?”他指尖轻叩案几,铜制仪器突然发出蜂鸣,七根金属棍自动旋转,组成北斗七星的形状,“兄台衣上沾着的朔方沙尘,可不是南阳所有。”
青林心中一凛。这绝非普通的观察——铜制仪器旋转的角度、晶石闪烁的频率,与他神经接口记录的地磁场数据完全吻合。眼前的青年,竟在利用某种未知技术分析访客的来历。
“先生说笑了。”青林强作镇定,启动神经接口的扫描功能。结果显示,茅庐内弥漫着微弱的反物质辐射,源头正是那铜制仪器,“在下只是途经此地,见山清水秀,便多留了几日。”
诸葛亮没有追问,转而指着竹简上的地图:“兄台可知,当今天下,何处可安身立命?”他指尖点在荆州的位置,那里的银色纹路突然亮起,在空气中投射出淡蓝色的全息影像——不是模糊的光影,而是清晰的三维地形图,标注着山川、河流、关隘的精确坐标。
青林的呼吸骤然停滞。全息投影技术!这在汉末简直是天方夜谭。更惊人的是,影像中荆州的人口密度、粮食产量、军备储备等数据,正以数据流的形式滚动更新,精度远超《三国志》的记载。
“此乃……”
“家传的‘观星仪’所化。”诸葛亮轻抚铜制仪器,七根金属棍缓缓归位,“先祖曾遇异人,得授星图之术,能观天地气运,测万物兴衰。这地图上的纹路,便是按星轨走势绘制。”
青林注意到,仪器底座刻着一行细小的篆字:“天枢北斗,地脉南溟,经纬有度,时空可衡。”这根本不是星象术语,而是时空坐标的加密表述!
接下来的三日,青林以“求学”为名留在卧龙岗。他发现诸葛亮的生活处处透着诡异:每日清晨,他会对着太阳升起的方向摆放铜制仪器,收集第一缕晨光;傍晚则在院中焚烧特殊的艾草,烟雾凝聚成奇特的图案,消散前会在空中留下短暂的能量轨迹;就连他吟诵的《梁父吟》,音节频率都能稳定地干扰电子设备。
最令人震惊的是他的书房。看似普通的书架其实是按照某种晶体结构排列,竹简之间的间隙形成能量通道,将阳光转化为可储存的热能。而那卷“九州图”,在月光下会浮现出更多细节——不仅有当时的城池分布,甚至能看到百年后的河道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