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国际谎言

它直径约 1.2 米、重 500 公斤,初步检测显示其材质是钛合金与一种未在元素周期表中登记的银白色金属的复合材料,表面无任何锻造或焊接痕迹,仿佛是从整块金属中 “生长” 出来的。

更诡异的是,原本无序闪烁的蓝光(经光谱仪分析波长稳定在 450 纳米,与深海荧光生物的发光波长完全不同),在过去 24 小时里突然转为规律流转:

每 3 秒明暗一次,亮度起伏幅度精确到 ±5%,像某种生命体的呼吸般富有节奏。

“是多面体本身就是‘钥匙’?还是它闪烁的蓝光才是与深海网络沟通的方式?” 陆衍之的喉结滚动了一下,脑海中突然闪过三天前林薇昏迷前的画面 ——

这位神经同步研究领域的顶尖学者,被医护人员抬出实验室时,意识模糊中仍攥着他的袖口喃喃:

“深海网络在‘筛选’…… 它接触过的生物,要么被‘接纳’(同步率≥90%),要么被‘排除’(同步率≤80%)。你还记得陈屿吗?上次浅海网络接触实验,他的同步率突然从 85% 骤降到 62%;

当天就出现颅内压升高、神经信号紊乱的症状,现在还在 ICU 里靠呼吸机维持生命 —— 他是被‘排除’的。

而我们……” 林薇的声音当时细若游丝,却带着刺骨的寒意,“我们这些参与多面体研究的人,同步率一直稳定在 88%-92% 之间,它没有‘接纳’我们,也没有‘排除’我们,它在‘观察’……”

难道林薇的猜测是对的?

“钥匙” 真的是这个被团队暂命名为 “幼子” 的多面体本身?陆衍之刚想调出陈屿的实验数据复查,实验室的紧急通讯器突然响起,路屿兴奋的声音冲破电流杂音:

“陆首席!有突破性发现!”

路屿带领的团队是这次多面体研究的核心技术组,12 名成员涵盖量子物理、神经科学、海洋地质、海洋生物学及天体物理学五大领域 ——

比如海洋生物学家李默曾研究过深海热泉口的嗜极生物,能通过生物反应判断环境能量变化;天体物理学家张野则擅长分析宇宙辐射与地球磁场的关联。

此刻,他们正围着 “天眼二号” 深海量子探测器的监测终端忙碌。

这款专为深海极端环境设计的探测器,最大下潜深度达 米,搭载了超低温超导传感器,探测精度能达到 0.001 赫兹,此前曾在 8900 米深海成功捕捉到海底地震前的地磁微小波动。

“您看这个波形!”

路屿指着屏幕上两条交错的曲线,“我们让探测器持续监测多面体时,发现当它表面的蓝光形成‘三角螺旋纹’——

每圈有 3 个尖锐顶点,从底部旋转至顶部共 12 圈,旋转周期正好是 18 秒 —— 时,其发出的量子信号会与全球深海网络的脉动产生 0.003Hz 的‘共振差’。”

他顿了顿,拿起桌上的两个音叉比划,

“这就像两个本该同频(440Hz)的音叉,一个却慢了 0.003Hz,人类听觉的极限是 0.1Hz,根本察觉不到,但‘天眼二号’的传感器能把这种差异放大 1000 倍,转化成可视化波形。”

“不止如此。”

量子物理学家陈曦推了推鼻梁上的防蓝光眼镜 ——

黑色塑料镜框边缘磨出了细小的白痕,镜腿内侧贴着实验室编号 “QL-2024-07”,那是她三年前加入团队时的标识 ——

她身后的大屏幕上,共振波形图正以每秒 2 帧的速度刷新,横轴标注着 “时间(分钟)”,纵轴是 “振幅(V)”,代表多面体信号的曲线呈微小锯齿状,与代表深海网络的平滑曲线始终保持着细微差距。

“我们把这 72 小时的共振数据导入了‘天河三号’超级计算机 ——

它的峰值运算速度达 10 亿亿次 / 秒,比‘天河二号’快近 1 倍,能在 1 小时内完成过去需要 5 小时的复杂数据剥离。

刚才运算结果出来了,我们从共振差里剥离出了清晰的‘意向碎片’,都是类似文字的符号组合。”

陆衍之凑到屏幕前,瞳孔骤然收缩。

除了 “坐标校准”“质量筛选”“归乡协议” 这些此前零星捕捉到的词组,新的碎片赫然显示着:“载体合格度 < 0.1%”“时间锚点校准中”“旧纪元通道开启倒计时”。

陈曦指着 “载体合格度” 的数值解释:

“我们之前筛选了全球 5 万名志愿者,最终确定 300 人进行针对性基因编辑,目的是提高与深海网络的同步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