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郑国渠风波 宗室的发难

嫪毐叛乱的腥风血雨刚刚平息,咸阳宫墙上的血迹尚未被岁月完全冲刷干净,那股肃杀与猜忌的气息依旧如同阴云般笼罩在秦国上空。朝堂之上,百官虽噤若寒蝉,行事谨小慎微,但一种新的、更加隐蔽的暗流,却开始在平静的水面下悄然涌动。这一次,矛头不再指向某个具体的叛逆,而是指向了一个更为庞大的群体——那些来自山东六国、在秦国谋求功名利禄的“客卿”们。

而引爆这根敏感导火索的,是一条来自关中平原的巨大水渠——郑国渠。

这条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自开工以来,便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千上万的民夫在监工的皮鞭下,于渭北平原上开山凿渠,日夜不休。运送粮食、工具的石车牛马,堵塞了道路;征发的劳役,影响了农耕;国库的支出,如同开了闸的洪水,源源不断地流向这个看似深不见底的“利国”工程。

工程进度虽然肉眼可见,一条蜿蜒的渠体雏形逐渐显现,但其浩大的规模、漫长的工期以及巨大的消耗,还是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和怀疑。尤其是那些本就对山东士子占据朝堂要职心怀不满的秦国本土宗室和老世族。

他们私下里议论:“修条水渠,何至于如此兴师动众?耗费数年之久,钱粮无数,这郑国,莫非是韩王派来耗损我秦国国力的细作?”

这种猜疑,如同荒野上的星火,在特定的风向下,很容易形成燎原之势。

终于,一个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事件发生了。或许是一名对征发劳役不满的地方小吏的举报,或许是被抓获的韩国间谍的攀咬,又或许是韩国方面故意泄露,以图扰乱秦国……总之,“韩国遣水工郑国入秦,名为修渠利秦,实为‘疲秦之计’,意在耗我财力,弱我国力”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了咸阳的街头巷尾,并最终被摆在了秦王嬴政的御案之上。

消息得到初步证实后,嬴政震怒!他立刻下令廷尉府逮捕水工郑国,严加审讯!

郑国被从尘土飞扬的工地上直接押回了咸阳,投入了暗无天日的廷尉府大牢。面对审讯,这位专注于工程技术、或许对政治阴谋并不十分精通的水工,并没有做过多的狡辩,他坦然承认了最初入秦时,确实是接受了韩王的密令,意图通过修建大型工程来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使其无力东顾。

“然,”郑国在供词中也极力辩解,“臣虽始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夫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此万世之功也!”

他的意思是,我虽然开始是间谍,但这渠修成了,对秦国也是天大的好事啊!关中成了沃野,没有荒年,秦国因此富强,最终才能兼并诸侯,这是万世的功业!

然而,在愤怒和猜忌的浪潮中,他这后半段的辩解,显得如此微弱无力。人们只记住了他的前半句——“始为间”!

“果然!果然是韩国的疲秦之计!”

“狼子野心!其心可诛!”

消息传到朝堂,顿时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而一直等待机会的宗室元老们,认为最佳的发力时机,终于到来了!

这一日的朝会,气氛格外凝重。嬴政端坐王位,脸色阴沉,显然郑国“疲秦”的供词,深深刺痛了他年轻而骄傲的心,也勾起了他近期一系列不快的回忆。

就在廷尉府官员禀报完郑国一案的初步审讯结果后,一位须发皆白、身着传统秦国深衣、神色激动的老者,猛地从朝臣队列中站了出来。他正是宗室元老中的代表人物,嬴政的叔祖父(或类似尊长),渭阳君(或其他封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