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进松率先表态:“剧本就定《那些年》吧。
导演人选方面,老田,你有什么想法?”
田状摘下夹在耳朵后的烟,轻轻闻了闻,慢条斯理地说:“考虑到这部片子可能要上院线,导演还是选有经验的人比较稳妥。
目前有两个合适人选:一个是乌耳善,他是美术出身,对画面色彩很敏感。
青春题材需要明亮活泼的视觉风格,他很适合。”
“确实。”王进松点头。
“另一个是滕桦涛,北影文学系毕业,虽然从编剧转行当导演,但对爱情题材把握得不错,也是个好选择。”
“我先联系他们确认档期,如果两人都没空,再让薛导演来接手。”田状稍作思考便列出了人选。
说完抬头环视会议室,注意到对面的孙祺坐立不安,似乎想说什么。
他好奇地问:“孙祺,你有什么想法?”
孙祺确实有想法。
他想主动请缨。
刚才听老师们讨论导演人选时,他萌生了自己执导的想法,只是不好意思开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既然被点破,便坦然说道:“田主任,您看我能当这个导演吗?”
担心说服力不够,他又补充道:“我对剧本理解得很深入,连分镜头都在脑子里构思好了,所以想试试看。”
田状看着孙祺那副笑嘻嘻的样子,轻哼一声:“年轻人,还没学会走就想跑?想法倒是不少。
把你准备的东西拿来给我看看。”
孙祺确实准备了分镜头脚本,只是时间紧张,只画了几场关键场景。
田状接过画稿,仔细翻看。
画面结构、镜头安排和人物造型都颇具章法,虽然数量不多,但能看出是用心之作。
他舒了口气,把画稿摊在桌上,指着其中一张问:
“分镜头画得不错。
说说看,这个镜头你打算怎么拍?”
孙祺听得一头雾水。
怎么拍?分镜已经画好了,照着拍不就行了吗?
他脱口而出:
“这个画面就是我想要的效果,让摄影师按照这个来拍,有什么问题吗?”
话音刚落,田状立刻火冒三丈。
“胡闹!如果摄影师全权负责,还要导演干什么?电影是动态的艺术,几张图就能当导演了?现在什么人都能来当导演吗?”
孙祺意识到自己说错了。
田主任问的是具体的拍摄方式,而他却回答的是导演的职责——两人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
作为国内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田状与张艺谋、陈凯歌同属一个时代。
他对电影艺术有着极高的标准,对导演这一身份也极为看重。
在他看来,一个合格的导演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熟悉剧组的每一个环节,同时还要有独特的个人风格,能够准确传达镜头语言。
田状询问具体的拍摄方法,本意是想考察孙祺作为导演的基础能力。
如果连拍摄都不懂,又怎么能指导别人?
而孙祺的回答却完全是从外行的角度出发。
他还没真正进入导演的角色,只是凭直觉说出了一位知名导演可能会说的话——拿出分镜脚本,告诉摄影师自己的想法。
这有问题吗?
其实孙祺的想法也有道理。
导演在剧组的核心职责本来就是统筹全局。
各部门各司其职,如果每个镜头都要导演亲自拍摄,那请摄影师还有什么意义?
经过三个剧组的实践,孙祺对影视制作流程已经比较熟悉。
虽然还没正式执导过,但《那些年》项目有学校支持,正是锻炼的好机会。
他甚至连所有分镜草图都准备好了,按图拍摄不就得了?
只是田状仍坚持传统观念,对导演的要求非常严格。
这一连串的质问让孙祺猛然醒悟——自己不仅答非所问,还触怒了这位资深导演。
在任何行业,顶尖从业者都不会看上那些半路出家、损害行业声誉的人。
这个时代尚未被资本完全控制,导演仍然是一份需要真才实学的职业。
孙祺皱起眉头,盯着自己的分镜草图,回忆在剧组学到的拍摄技巧,在脑海里反复推演。
《那些年》的剧本准备仓促,他原本没想过要当导演,更没认真考虑过具体的拍摄细节。
直到听到几位老师讨论导演人选,才突然想到,不如自己试试。
被田状看穿心思,突然一问,他一时情急,脱口而出,没想到引起对方如此强烈的反应,赶紧想办法补救。
他沉思了一会儿,确认没有问题后,才将自己的拍摄计划讲了出来。
这次他没再叫“田主任”,而是改口称“田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