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处理得当,叙事结构紧凑巧妙,加上开放式结局,约翰难以置信一部仅15分钟的短片竟能融合如此多元素,且毫无违和感。
更难得的是,影片中细节处处可见,仅仅看一遍,约翰发现自己仍有诸多疑问未解。
查看节目单后,他发现这个放映厅今天下午所有场次都是这部短片。
看来初审员对这部电影评价很高。
约翰决定等15分钟再看一遍。
在这段时间里,他注意到现场观众虽不多,却没人离开,大家都在小声和同伴讨论剧情,显然还沉浸在影片的氛围中。
而且看起来,他们都不打算走,准备再看一遍。
放映厅门口不断有新观众进来,看到这么多人,他们感到惊讶,没想到一部亚洲短片竟能吸引这么多观众。
想必这部电影一定有特别之处,许多人赶紧找了个座位坐下,等待再次放映。
第二次放映时,观众反应依然热烈,讨论声更加嘈杂,依旧没人离场。
第三次放映时,整个放映厅已经坐满了人。
电影结束,有观众起身带头鼓掌,开始只是零星几声,随后越来越多的人站起来,掌声渐渐连成一片。
约翰也在其中,眼中满是惊喜。
他原本只是随便找个地方吹空调,却意外发现了一部出色的短片。
这时,一个年轻的亚洲人走上台前,向观众深深鞠躬。
这位导演很年轻——不,他还是片中的男主角。
原来他是自导自演。
约翰更加重视了。
虽然这次电影节上,短片并不在试金石影业的采购计划中,但公司业务遍布亚洲。
这样一位年轻又优秀的导演,简直是难得的人才。
前排鞠躬的年轻人正是孙祺。
他此刻心情有些激动。
他事先知道,戛纳有个传统:只要电影完成度高,观众通常会在放映结束后鼓掌,表达对导演的感谢与鼓励。
第一次放映结束后,厅内只有零星的讨论声,观众却没有任何反应。
他当时有些不安:难道自己搞砸了?
尽管《调音师》在前世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短片,但换了导演和演员,面对观众这样的反应,孙祺也不免怀疑自己。
直到第三次放映结束,观众纷纷起立鼓掌,他才明白——原来大家是想多看几遍,去发现影片中隐藏的细节。
“导演,请问男主角最后死了吗?”
一位前排影迷见孙祺出来致谢,迫不及待地提问。
但他似乎忘了孙祺是亚洲人,开口说的是法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孙祺完全没听懂。
年轻观众意识到问题,又用英语问了一遍。
这次孙祺大概听懂了。
“呃…那个…”
他正用带着中式口音的英语回答,小婷快步走到前面,及时替他解围。
“感谢这位热心观众。
我们导演说,这部短片是开放式结局,片中做了留白处理,正是希望给大家想象的空间。
如果您非常想追寻答案,不妨多留意影片中的细节,尤其是光影的运用——相信您会找到答案的。”
“天,太神奇了!我注意到,最后镜子中,沙发上的老人和男主角都被昏黄的光线笼罩,这是否意味着他们有着相同的结局——死亡?”
孙祺大致听懂了对方的意思,半猜半猜地理解了他的意思。
这次他没有让小婷翻译,直接笑着回答:
“我很欣赏您的细心,但我不会告诉您答案。
如果您这么认为,那它就是对的。”
孙祺这种略带调皮的回答,并没有让现场影迷感到不满。
相反,全场掌声更加热烈。
观众似乎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