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闹铃响了一次,俞非鸿立刻睁开眼睛,喝水后利落地起床洗漱穿衣。
画面一转,孙祺的住所出现在另一侧。
闹钟响起,他伸手熟练地关掉,随手丢在地上,翻身继续睡。
观众以为这就结束了,没想到被窝里又响起了铃声——原来他准备了不止一个闹钟。
看到这里,不少观众轻声笑了起来。
孙祺无奈,只好迷迷糊糊地爬下床。
镜头在两人之间切换:俞非鸿从容有序,还在跑步机上锻炼了一会儿;而孙祺头发凌乱,一边穿衣服一边刷牙,单脚跳着穿裤子,场面混乱又搞笑。
折腾了好一阵,两人各自走出家门。
俞非鸿昂首挺胸,面带自信的微笑;孙祺却满脸愁容,像是要参加葬礼一样。
---
京城,《假结婚》首映现场。
张利坐在影评人座位上,他几乎成了孙祺电影的“常驻影评人”。
这次本是他的休息日,但因对孙祺新片充满好奇,他主动向主编申请前来。
之前采访环节,孙祺简单讲了电影的创作背景。
而张利私下了解的情况,远比孙祺说的更详细。
虽然孙祺所说属实,但他并未提到整部电影从立项、写剧本、拍摄到后期剪辑,总共只用了不到两个月。
在如今的电影行业,这样的制作周期几乎难以想象,甚至显得有些仓促。
不能拿八十年代港片的快速制作做比较——那是无序市场下的产物。
即便偶尔有导演在短时间内拍出好作品,但从整体来看,当时的港片普遍存在质量粗糙、模仿抄袭的问题。
一部热门电影火了之后,往往不到一个月就会有十几部同类型影片蜂拥而至。
虽然能短期赚钱,但这种只顾眼前利益的做法对整个电影市场和观众都造成了伤害。
九十年代末,港产片的迅速衰退,与这种粗制滥造的跟风模式密切相关。
因此,他认为孙祺这个年轻人有些急躁。
年轻、有才华——这没错。
凭借《无名之辈》,孙祺在他心中已是优秀导演。
但导演应该对作品和观众保持最基本的尊重,不能这么随意地把电影搬上银幕。
他担心孙祺年纪轻轻就获得成功,被金钱、名气和媒体捧得失去方向。
张利对孙祺有惜才之心。
虽未见面,他实在不愿看到这位华夏影坛的青年才俊走偏。
今天他带着审视的态度来,就是想找出这部电影的缺点和不足。
他要用自己的方式提醒孙祺,让他回到正轨,永远记得初心,对电影艺术和观众怀有敬畏。
然而,影片播放到现在,张利的笔记本上依然空白。
即使以最挑剔的眼光看,他也不得不承认孙祺的导演天赋。
仅用几个简洁的镜头,便将男女主角的性格差异、生活状态和成长背景生动展现出来。
剧情继续发展。
俞非鸿出门直接打车,在车上就开始查看工作资料。
孙祺背着包一路小跑,好不容易挤上人满为患的公交车。
拥挤到什么程度?孙祺根本不用扶,车子一动一停,他只是轻微晃动,脸上写满习惯。
下车后又是一路狂奔。
先在楼下买了两杯咖啡,然后冲进传媒大厦,在电梯门关上的最后一刻侧身挤了进去。
观众已经明白:孙祺是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虽然穿着西装看起来体面,但实际上生活普通,每天都要狼狈地挤公交。
而俞非鸿下车后,从容不迫地走进公司,始终挺直腰板,步伐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