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童年的烙印

御辇的颠簸,东巡队伍的喧嚣,泰山那迫人的轮廓……所有这些属于千古一帝的现实,都在一瞬间褪色、消散。当林煜通过“史实共鸣”触及那段被深埋的岁月时,他仿佛被拽入了一个冰冷、黏稠的噩梦深处。这不是旁观历史,而是被强行塞进了一个瘦小、惊恐的躯壳里,以嬴政——或者此时更应被称为“赵政”的视角,重新经历那塑造了他一生底色的童年。

空气里弥漫着一种陈腐与不安交织的气息。邯郸的冬日,寒气仿佛能渗入骨髓。所谓的“秦质子府邸”,不过是一处位置偏僻、年久失修的院落,门庭冷落,仆从寥寥。院墙高耸,却挡不住外面市井的嘈杂,更挡不住那无处不在的、混合着轻蔑、警惕与恶意的目光。

年仅三岁的“赵政”,裹着一身不算厚实的旧衣,蜷缩在廊下,看着庭院中枯败的草木。母亲赵姬的身影时常笼罩在一种焦虑与不安中,她美丽的容颜上,时常带着泪痕和强装的笑颜。而那个被称为“仲父”的吕不韦,虽然带来食物和用品,但他的眼神深邃,笑容总是隔着一层什么,让年幼的嬴政本能地感到疏离和不信任。

混乱,是这个世界给他的最初印象。这种混乱,并非市井的喧闹,而是身份认同的模糊,是处境的不稳,是周围人脸上那瞬息万变、难以捉摸的神情。

“看,那就是秦人的小崽子!”院墙外,偶尔会传来这样的童稚却充满恶意的叫喊。伴随着的,是石子砸在门板上的“砰砰”声。嬴政会猛地缩紧身体,黑亮的眼睛里不是委屈的泪水,而是早熟的、冰冷的愤怒。他不懂什么是国家恩怨,但他清晰地感受到了“不同”带来的排斥与敌意。

母亲会匆匆跑来,将他搂在怀里,低声安慰:“我儿莫怕,莫怕……”可她的手臂也在微微颤抖。她的恐惧,比外面的辱骂更让嬴政感到不安。他所处的这个世界,没有坚固的墙壁,没有可靠的保护,一切都像是建立在流沙之上。

一次,趁着守门仆役打盹,嬴政偷偷溜出了那令人窒息的府邸。他渴望看看外面的世界,或许,外面有不一样的色彩。

邯郸的街市,人流如织,叫卖声此起彼伏,看似热闹繁华。但很快,他就目睹了一场因争夺摊位而起的斗殴。两个摊主如同野兽般嘶吼、扭打,周围的人群或喝彩或漠然,没有任何有效的规则来制止。最终,其中一人头破血流地倒地,胜利者啐了一口,抢回了地盘,而巡逻的赵国土卒慢悠悠地走来,只是不耐烦地驱散了人群,对地上的伤者不闻不问。

弱肉强食,毫无道理可言。这是嬴政对“秩序”缺失的第一次直观感受。

更深的烙印,来自一次针对他的直接恶意。几个年纪稍大的赵国贵族子弟认出了他,他们围了上来,脸上带着猫捉老鼠般的戏谑。

“秦狗的儿子,也配上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