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回廊幻境·横扫六合

尚未从赵国童年那冰冷、黏稠的绝望与屈辱中完全挣脱,时空回廊那不讲道理的引力再次攫住了林煜三人。周遭嬴政幼年的景象如同破碎的镜片般剥落、消散,取而代之的是震耳欲聋的战鼓、兵戈碰撞的铿锵、战马的嘶鸣,以及一种混合着血腥、尘土和狼烟的,独属于战场的粗粝气息。

视角再次被强行扭转、压缩、投入。这一次,林煜感觉自己融入了一个更加庞大、更加炽热、也更加冷酷的意志之中——那是青年,乃至壮年时期的嬴政,是那个手握虎符,站在帝国战车之上,睥睨六国的秦王!

宏大的画卷:钢铁洪流的推进

不再是邯郸小巷那逼仄的视角,而是如同鹰隼般翱翔于高空,俯瞰着整个战场的脉络。林煜(透过嬴政的视角)感受到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近乎神只般的掌控欲与力量感。

在他的意志驱动下,黑色的秦军如同决堤的洪流,又如同精密咬合的战争机器,以无可阻挡之势,向着色彩各异的六国疆域发起了冲击。

他看到了:

——灭韩,如快刀斩乱麻。韩国弱小,地处中枢,首当其冲。秦军的兵锋几乎未遇像样的抵抗,那象征着韩国的旗帜便在城头颓然落下。嬴政的意志中传来一丝冰冷的满意,如同抹去地图上一个微不足道的墨点。效率,这是他感受到的第一个关键词。

——破赵,经历血战。李牧的顽强抵抗让秦军一度受挫,嬴政的意志中翻涌着焦躁与更加炽烈的征服欲。最终,反间计成,李牧被杀,邯郸城破。当赵王迁被押解到面前时,嬴政心中没有怜悯,只有一种扫清障碍、证明自身力量的快意。赵国的抵抗,反而强化了他对“绝对力量”和“必要手段”的认同。

——淹大梁,王贲引黄河之水灌城,魏国都城化为一片泽国。嬴政的意志冷静地评估着这场水攻的代价与收益,那滔天的洪水在他眼中,不过是达成目标的一种“有效工具”。生命的哀嚎被淹没在宏大的战略考量之下。结果至上,代价是可计算的。

——伐楚,项燕的顽强和初期的败绩让嬴政的意志经历了短暂的暴怒与自我怀疑,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加决绝的投入。倾国之兵委于王翦,步步为营,最终斩项燕,俘楚王。征服广袤楚地的过程,让他体会到了持久与耐心的重要性,以及为了最终胜利,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的冷酷。

——灭燕,荆轲刺秦的插曲,如同一次令人厌恶的蚊虫叮咬,激起了他极大的愤怒和对“不轨之徒”更深的警惕。燕国的抵抗在他眼中显得徒劳而可笑。任何反抗,都必须以最彻底的方式碾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