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医武不分家

老郎中闻声抬起头,扶了扶老花镜,打量了陈骏一眼,目光温和而锐利,仿佛能穿透皮相。他并未多言,只是对学徒微微颔首。学徒连忙放下药碾,在抹布上擦了擦手,接过清单,熟练地开始对照抓药。

陈骏并未像寻常采买那般干站着等待。他的目光迅速扫过店内,最后落在老郎中身后墙壁上悬挂的一幅略微泛黄、但绘制精细、清晰标注着人体经络和主要穴位的人体图谱上,心中一动。待学徒抓药的间隙,他上前半步,对着老郎中深深一揖,姿态放得极低,语气诚恳中带着恰到好处的忧虑:“老先生,小子冒昧,有一事相询。小子姓陈,是分舵的文书。近来漕上事务繁杂,不慎感染了风寒,至今未愈,且往日里落下的一些旧伤,近来也时常发作,夜间难以安眠,甚是困扰。久闻老先生医术高明,仁心仁术,不知可否请您拨冗,为小子略诊一二,指点条明路?” 他刻意提及“旧伤未愈”和“夜间难眠”,半真半假,既符合他之前的遭遇,也为后续请教经脉气血之学埋下伏笔。

老郎中停下笔,仔细端详了一下陈骏的面色,见他确实脸色苍白,唇色暗淡,眉宇间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气息也略显虚浮,便点了点头,指了指案前的凳子:“坐。伸手过来。”

陈骏依言坐下,伸出右手,放在脉枕之上。老郎中三根手指搭上他的腕脉,闭目凝神,仔细体察。片刻之后,他缓缓睁开眼,道:“嗯……脉象浮取略弦,沉取稍细,数而无力。外感风邪未彻,郁于肌表;加之旧伤损及脉络,气血运行不畅,营卫失和,故而有低热缠绵、夜寐不安、胸胁闷痛之感。观你神色,中气亦显不足。年轻人,病去如抽丝,不可急躁,需耐心调养,避风寒,节思虑,否则易成痼疾。” 所言症状,竟与陈骏受伤愈后的实际感受颇为吻合,显露出深厚的诊脉功力。

陈骏脸上立刻露出敬佩与庆幸交织的神情,连忙道:“老先生真乃神医!字字珠玑,说的正是小子的症结所在!感激不尽!” 他话锋一转,带着求知若渴的语气,试探着问道:“只是……小子虽是一介文人,不通武艺,但也常听帮中兄弟们说起‘医武不分家’、‘内练一口气’的道理。似我等需常奔波劳碌、身体时有损耗之人,若是对自家身体的经脉气血运行之理,能略知一二,是否于日后强健体魄、预防伤病上,能有所裨益?不至于像如今这般,稍有风吹草动,便旧疾复发,痛苦不堪。” 他巧妙地将话题引向了自己真正的目标——探求经脉气血的奥秘。

老郎中闻言,花白的眉毛微微向上挑动了一下,重新打量了陈骏一番,似乎对眼前这个看似文弱的帮派文书能说出“医武不分家”这样的话,感到些许意外。他捋了捋颌下稀疏的胡须,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缓缓道:“哦?没想到你一个文书,竟有这般见识?不错,此言大善。武道修行,外练筋骨皮膜,是为形;内练一口丹田气,循行经脉,是为炁(气)。形气相合,方能登堂入室。若只重外力,不明经脉气血之理,犹如盲人策马,夜临深渊,非但难有寸进,反易伤身损寿。反之,若能知晓经络走向,明了气血子午流注之机,洞悉穴位开阖之妙,非但于强身健体、疗伤祛病大有裨益,于感悟体内气机、涵养内息,亦能收事半功倍之效。只是……” 他话锋微顿,提醒道:“此道精深,需有名师指点,循序渐进,切不可自行胡乱揣摩,尤忌急功近利,否则气机岔乱,悔之晚矣。”

见老郎中愿意深入交谈,且言语间对此道颇有见解,陈骏心中暗喜,但脸上却愈发恭敬,顺着话头恳切请教:“老先生金玉良言,小子铭记于心!绝不敢胡乱修炼,只是想着若能明些基础道理,日常起居稍加注意,便是天大的福分了。不知像小子这等未曾习武的常人,该从何处入手,方能略窥这经脉气血之堂奥?譬如,这周身主要经脉有哪几条?大致循行何方?有无简便之法可助辨识理解其功用?” 他问得极其基础,完全是一个好奇、好学的门外汉姿态,避免引起对方对“武学探究”的警惕。

老郎中见其态度谦逊,问的也是养生健体的常识,便起了几分提携后辈之心。他让学徒继续抓药,自己则取过一张干净的草纸,拿起一支细狼毫笔,蘸了点清水,在光亮的柜台上简易地勾勒、标注起来。

“人体经脉,如同大地江河,有主干,有分支。主干者,首推十二正经,内联五脏六腑,外络四肢百骸,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老郎中一边用笔尖在柜台上画出流畅的线条,示意经脉走向,一边耐心讲解。他重点介绍了与呼吸、消化、循环密切相关的几条经脉,如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循行上肢内侧前缘)、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循行面部、胸腹、下肢前侧),并指出了几个关键穴位,如肺经的“太渊穴”(腕前)、胃经的“足三里穴”(膝下),简要说明了按压这些穴位对缓解相应不适的辅助作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