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出手指点

“这位师兄,请恕在下唐突。观你掌法,劲力澎湃,志向高远,可见用功之勤。然则,发力之时,意念是否过于胶着于双掌之上,一心只求石破天惊之效,反而忽略了力量的源头与途径?”

清岚正被体内翻腾的气息折磨得心烦意乱,忽闻人语,吓了一跳,气血又是一阵翻涌。他勉强收势,踉跄半步,转头见是那位曾在观主身边出现、前几日旁观小比的年轻客卿,脸上露出愕然与一丝戒备,喘着气艰难答道:“是……是又怎样?练掌……自然要猛要刚!不然何以‘震山’?” 言语间带着少年人的倔强与不服。

陈骏神色不变,目光平静地看着他,继续用那种不急不缓的语调说道:“师兄可知,强弓硬弩,其力并非源于箭矢,而在弓臂与弦索?蓄力愈深,发放愈远。掌法名‘震山’,取其厚重磅礴之势,如同山岳倾覆,其力源于大地,而非山巅一石。我观师兄方才发力,足下似未扎稳根节,腰胯转换略显仓促,力量尚未自地而起、节节贯通至臂腕,便急于将胸中一口浊气全力喷出,以求瞬间之威。这如同弓未拉满便匆忙撒放,箭矢初速虽快,却无力道,飘忽难中靶心,更易折损弓弦。气息随之逆乱上涌,岂不伤身?”

他这番话,完全抛开了玄奥的道学术语,纯粹从最朴素的发力原理和身体运动规律入手,用“弓弦”、“山岳”等易于理解的比喻,直指清岚练习中最为表象、也最为致命的错误——发力顺序与呼吸配合的根本性失调。

清岚闻言,猛地一怔,眼中闪过一丝迷茫,随即陷入思索。他平日听师父师叔讲授,多是“气沉丹田”、“力由地起”、“松沉稳实”等要诀,道理虽懂,但落实到具体练习时,往往不得其法,尤其是像他这样心气较高的年轻弟子,更容易陷入追求形似与威力的误区。陈骏这番直观的比喻,如同在他混乱的思绪中投入一颗石子,激起了一圈涟漪。

陈骏捕捉到他眼神的变化,知道说中了要害,便趁热打铁,语气更加温和,带着引导的意味:“师兄不妨暂且放下‘震山’之念,将意念收回自身。不妨想象双足如树根,深深扎入大地,感受足底与青石板的每一分接触。发力时,先求其‘根’稳,意想力量自大地而生,经足踝,过膝胯,达于腰际,腰如轴转,带动肩、肘、腕,最后才形于掌指。呼吸与之同步,吸气时如纳百川,气息下沉,充盈丹田;发力吐气时,如长河入海,绵绵而出,不必求其猛,但求其长、其匀。试着放慢速度,只做起手式,细细体会这力量的‘来路’与‘去路’,或许别有一番感受。”

在说话的同时,陈骏自身的气息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他并未运功,只是将“观呼吸”的心法提升到极致,周身散发出一种沉稳如山、宁静似水的意境,呼吸变得极其悠长、均匀、深透,仿佛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这种无形的气场,对近在咫尺、气息紊乱的清岚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安抚和引导作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清岚将信将疑,但体内难受的感觉和陈恳切的态度让他决定试一试。他依言深深吸了一口气,努力将浮躁的心绪压下,意念专注于脚底,然后以极慢的速度,重新开始演练“震山掌”的起手式。他不再追求力量和速度,而是像个初学者一样,仔细感受着身体重心的变化,力量从脚到掌的缓慢传递过程,呼吸也尽量配合着动作,变得深长起来。

一开始,动作仍显僵硬别扭,呼吸也有些刻意。但练了两三遍后,他惊讶地发现,虽然掌风微弱近乎无声,但体内那翻腾欲呕的感觉竟然真的平息了不少!胸口不再憋闷,气息虽然微弱,却变得顺畅了许多,沿着熟悉的路线缓缓流动。他脸上顿时露出了难以置信的惊喜之色。

“清岚!早课时辰已到,你在此磨蹭什么?” 一个严肃的声音突然响起,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只见负责晨练的明石道长不知何时已走了过来,面色不悦地看着清岚,随即目光锐利地扫向一旁的陈骏,眉头微蹙:“陈客卿?你这是……”

清岚吓了一跳,连忙收势,有些慌乱地行礼:“明石师叔!弟子……弟子方才气息不顺,是这位陈居士……指点了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