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团队已经被这个想法点燃。王大锤立刻投入了对现有深空通讯阵列和射电望远镜网络接口的改造,试图提升其灵敏度和指向性,并加载顾渊和南曦根据“星门之种”信号特征构建的新的识别算法。这是一场与距离和噪声的战争。
days of intense refitting and calibration passed. The immense data streams from various deep-space monitoring stations, once background static to their mission, now held the promise of revelation.
然后,在一次针对木星系统的定向扫描中,一个异常信号被捕捉到了。
它并非持续不断,而是间歇性的,如同隐藏在风暴中的窃窃私语。信号源并非木星本身那狂暴的核心,而是其强大的磁层内部,更具体地说,是木卫一(Io)火山剧烈喷发物质与木星磁场相互作用的剧烈区域——Io Flux Tube(Io磁通量管)。
那里是太阳系中最活跃、能量最高的区域之一。Io的火山将大量的二氧化硫和其他气体抛入太空,这些物质被木星的磁场电离,形成一个巨大的、环绕木星的等离子体环,并通过磁力线与木星两极相连,引发极其壮观的极光。那里充满了高能电子、离子和剧烈的电磁湍流。
而就在这片混沌的能量海洋中,他们捕捉到了与马里亚纳海沟“星门之种”信息流高度相似的“指纹”。
“信号强度波动极大,信噪比低得可怜,” AI 助理冷静地汇报,“但交叉相关性分析显示,其底层结构与‘星门之种’信号存在百分之七十六点三的匹配度。概率评估:非自然起源的可能性高于百分之九十二点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指挥舱内一片死寂。
全息星图上,代表木星 Io 磁通量管的位置,一个微弱但坚定的光点开始闪烁。
“木星……”王大锤喃喃道,他看着那巨大的气态行星图像,以及旁边那个不断喷发的小月亮 Io,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那鬼地方……有‘意识’?在那种……那种能量地狱里?”
Io 磁通量管,是物理学家和空间气象学家研究等离子体物理和能量传输的天然实验室,但从未有人想过,那里可能存在“意识”。
顾渊飞快地调出该区域的物理参数:强烈的磁场,每秒数吨的物质抛射和电离,数百万安培的电流,高达数百万伏的电压差……任何碳基生命,乃至任何人造的探测器,在那里都会在瞬间被撕碎、汽化。
“如果‘星门之种’的意识可以基于量子真空和时空涟漪,”顾渊的声音因激动而沙哑,“那么,在木星磁层这种规模的等离子体环境中,为什么不能孕育出另一种形式的意识?等离子体是物质的第四态,是电离子的海洋,本身就充满了复杂的集体行为和自组织现象……也许,我们发现的不是一个个孤立的意识,而是一个……一个‘意识生态’的不同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