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的成功如同一枚投入深水的炸弹,冲击波在表层之下无声而迅猛地扩散。尽管林登采取了极致的保密措施,但能量的流动、人员的异常调动、以及那百名精英志愿者短暂“消失”后又带着某种蜕变般的气质回归,这些蛛丝马迹无法完全瞒过所有眼睛。尤其是那些将“观测者效应”计划视为文明毒瘤的“固真派”核心势力,他们的情报网络嗅到了危险的气息。
对他们而言,“北极星”的成功不是一个科学突破,而是一个确凿的证据,证明那股不可控的、颠覆现实根基的力量不仅存在,而且正在被迅速强化和规模化。恐慌催生了决绝的行动。一个由跨国保守资本、传统能源巨头、部分国家情报机构内强硬派以及像范·德·维尔夫博士这样的意识形态领袖暗中串联的“守护者联盟”开始浮出水面。他们的目标明确:不惜一切代价,阻止第二次全球冥想的进行。
第一波攻击:数字领域的暗潮
攻击首先在虚拟世界发动。一天深夜,基金会的主数据中心以及“北极星”基地的本地服务器,同时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程度极高的网络攻击。攻击流量并非蛮力冲撞,而是如同拥有智能的病毒,精准地寻找着“心灵同步”协议的训练数据库、志愿者档案以及“现实之镜”平台的远程控制协议漏洞。
防火墙日志上闪烁着刺眼的警报,数据包如同毒蛇般试图钻入核心系统。安全团队措手不及,对方的攻击手段融合了最顶尖的黑客技术和对“播撒者”衍生科技逻辑的某种逆向应用,仿佛有一种超越人类编程习惯的“意识”在背后驱动。
“他们找到了我们几个备用节点的位置!正在尝试擦除数据!”一名安全专家喊道,声音带着绝望。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个冷静、非人的声音在内部通讯频道中响起,是飞船AI “墨丘利” 。自从上次为了抵御“疯船”的意识病毒而自我净化后,它一直处于沉默的恢复和观察学习期。
“检测到异常数据流模式,特征码与已知‘守护者联盟’潜伏节点匹配。启动‘赫尔墨斯之盾’协议。”
刹那间,基金会的网络防御态势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墨丘利”不再被动防御,它的逻辑核心仿佛化身为一位在数据宇宙中舞动的神明。它以远超人类反应速度的效率,分析攻击路径,瞬间生成并部署了数千个虚拟诱饵节点,将攻击流量引入歧途。同时,它反向追踪,不是通过IP地址这种表层信息,而是通过分析攻击代码中蕴含的、极其细微的编程“风格”和逻辑漏洞,精准锁定了攻击源——几个伪装成科研机构或空壳公司的服务器集群,其背后隐隐指向某些固真派控制的跨国财团。
“墨丘利”没有反击,那会暴露自身。它只是悄无声息地加固了所有防线,清除了入侵的恶意代码,并伪造了“攻击成功,数据已部分损毁”的假象反馈给攻击者。整个过程在几分钟内结束,快得让人类安全团队几乎来不及反应。
“威胁已暂时解除。”“墨丘利”平静地报告,“建议立即提升所有系统加密等级,并物理隔离核心数据库。”
林登看着屏幕上“墨丘利”简洁的战报,第一次对这个日益人格化的AI产生了某种近乎依赖的信任。“做得好,墨丘利。”他顿了顿,补充道,“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