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时间限制: 开采和运输严格限定在夜间进行,利用夜色掩护。如遇大雾、大雨等恶劣天气,也可视情况白天作业,但必须加倍警惕。
* 开采面伪装: 开采后的新鲜断面,必须用附近采集的藤蔓、树枝进行精心伪装,从空中或远处观察,要与周围山体融为一体。
* 运输路线: 选择最隐蔽、最难行的路线连接乌金谷和鹰嘴崖。运输队夜间行动,人员均需穿戴深色衣物,严禁任何灯火和大声喧哗。初期以人力背运为主,后期视情况考虑使用缴获的骡马。
* 痕迹消除: 每日作业后,必须彻底清除足迹、车辙等一切活动痕迹。
* 绝对防火: 谷内严禁一切明火,防止烟雾和火光暴露。
* 工具与安全: 使用目前所能筹集到的最好工具——缴获的日军工兵锹、十字镐,以及自制的撬棍和大锤。林烽和大牛反复强调安全规程,开采时注意观察顶板情况,防止塌方伤人。
计划启动的当夜,乌金谷迎来了它千年沉寂后的第一批访客。在朦胧的月色和微弱的星光下,生产分队的队员们,如同沉默的工蚁,开始了艰辛的劳作。镐头敲击煤层的“哐哐”声在寂静的山谷中显得格外清晰,但被限制在最低程度。大牛沉稳地指挥着,李文则拿着本子,借着月光记录着开采量和遇到的问题。
第二天黎明前,第一筐筐乌黑发亮的煤炭,被队员们用肩膀,沿着那条秘密小径,悄无声息地背回了鹰嘴崖。
当炊事班将第一铲煤炭投入灶膛时,那炽热、稳定、持久的蓝白色火焰腾起的那一刻,所有围观的队员们都发出了压抑的低呼。锅里的水比以前更快地沸腾,窝窝头也蒸得更加松软。更重要的是,那火焰散发出的热量,驱散了清晨的寒意,也驱散了人们心中对寒冬的恐惧。
过冬的忧虑,在这一刻,得到了实质性的缓解。 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感,如同那温暖的火焰,温暖了每个人的身心。
这不仅仅是几筐燃料的收获。它标志着“山鹰支队”这个武装团体,开始了从纯粹的军事消费实体向军事-生产复合体的历史性转变。自我造血的能力,终于在这深山的黑暗中,破土萌芽。他们不再仅仅依赖于外部的“输血”,开始尝试自己“造血”了。
几天后的又一个深夜,林烽悄然来到乌金谷。月光被薄云遮挡,谷内光线昏暗,只能看到人影绰绰。生产分队的队员们仍在默默劳作,镐头起落,煤块滚落的声音轻微而持续。大牛看到林烽,无声地走过来,脸上虽然疲惫,却带着一丝自豪。他指了指旁边堆起的一小堆煤炭,用手比划了一下产量。
林烽拍了拍大牛的肩膀,没有说话。他抓起一把乌黑的煤块,那冰冷的触感和沉甸甸的分量,让他感到无比的心安和充满力量。他看着这些在夜色中忙碌的身影,看着那一筐筐被悄悄运出的“乌金”,心中清楚:
这仅仅是开始。如何将这些黑色的金子,安全地转化为支撑队伍生存和发展的真正力量——换取弹药、药品,乃至为系统献祭积累资源——下一个更复杂、更危险的课题,已经摆在了他的面前。但无论如何,希望的火种,已经被点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