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炉体在数日紧锣密鼓的施工后,再次矗立起来。它比第一座更敦实,风箱也经过了加固。配料小组严格按照一种新比例备好了料。这一次,大家的准备更加充分,信心也恢复了不少。
第二次点火冶炼开始了。改进后的风箱在更多壮汉的轮番拉动下,发出更为有力的呼啸声。炉火明显比第一次更加旺盛,火焰的颜色也从橙黄向黄白色转变,温度显然提高了。加料口喷出的热浪灼人面部,围观的人群再次燃起希望。
然而,就在大家以为胜利在望时,意外发生了。持续的高温燃烧了几个时辰后,炉体突然发出一阵令人不安的“咯吱”声。紧接着,新炉体靠近鼓风口的上部,在高温和内部压力的双重作用下,猛地裂开了一道巨大的缝隙!炽热的火焰和部分红热的、半熔化的炉料如同岩浆般从裂缝中喷涌而出,火星四溅!
“快散开!炉子要塌了!” 负责警戒的赵铁锤声嘶力竭地大吼。
现场顿时一片混乱,人们惊叫着向后撤退。幸好事先划定了安全区,且炉体并非瞬间崩塌,而是缓慢撕裂,给了大家反应时间。喷出的高温物质落在空地上,点燃了枯草,冒起阵阵青烟。一场可能造成严重伤亡的事故,在高度警惕下得以避免,但新建的炉子彻底报废了,现场一片狼藉。
第二次尝试,以炉体炸裂的惨烈方式再次失败。
沮丧的情绪再次如潮水般涌来,而且比第一次更甚。这一次,不仅失败了,还差点搭上人命,消耗了大量宝贵的焦炭和矿石。有些队员开始私下嘀咕:“这玩意儿真能成吗?别是瞎折腾,白白浪费力气……”
李文和小组成员们面对炸裂的炉膛,脸色惨白,心有余悸。但他们没有时间沉浸在后怕中,立刻投入到事故分析中。结论是:炉体结构强度和耐火材料仍不达标,无法承受长时间的高温煅烧。
小主,
收拾残局,总结经验,寻找更耐火的泥土……第三次建造炉体,大家更加小心翼翼,对每一块垒砌的石头、每一抹糊上的泥浆都精益求精。
第三次尝试在更加忐忑的氛围中开始。点火,鼓风,投料。这一次,炉体勉强支撑住了。大家提心吊胆地守候着。到了出铁时间,打开出铁口。
流出来的,不再是糊状的废渣,但也不是期望中奔涌的铁水。而是一坨暗红色、表面粗糙、夹杂着大量矿渣和气泡的、半熔化的“铁疙瘩”。它沉重,有金属光泽,但质地酥脆,充满杂质,用锤子一敲就碎,根本无法进行锻造。
第三次,失败了,但似乎又前进了一小步——至少得到了含有铁的物质。
不屈不挠
连续的失败,尤其是第二次的险情,消耗的不仅仅是物资,更是大家的信心和耐心。开采队的队员们冒着生命危险挖出的矿石,运输队用肩膀一步步挑回来的煤炭,却在一次次点火中化为乌有,甚至差点酿成大祸。一种“劳而无功”的消极情绪开始在部分队员中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