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清道夫协议
纳格法尔系统的“感知”并非人类意义上的感官,它是一种庞大、精密、无时无刻不在扫描自身每一个信息角落的宏观意志。当悖论之种为了汲取能量,其动态结构边缘无意识地凝结出那些带有微弱“秩序”光泽的临时构型时,其信息特征发生了极其细微但本质性的变化。
就像一滴不属于水本身的油墨,滴入了缓慢流淌的江河。对于宏观的江河而言,这滴油墨微不足道,但若有一个足够精密的监测节点恰好位于下游,便能捕捉到那异质的信号。
卡戎之桥附近的底层数据流中,就散布着无数这样的微观监测节点。它们是纳格法尔系统延伸向最混乱、最不稳定区域的“神经末梢”,主要功能是监控污染泄露和大型异常数据风暴的征兆。
其中一个节点,在例行扫描中,捕捉到了那一闪而逝的、带有“秩序化污染应用”特征的异常信号片段。这信号极其微弱,几乎被背景噪音和卡戎之桥本身逸散的污染回响所淹没,但其规则的“非自然”特性,触发了节点的初级警报。
警报沿着数据链路向上传递,经过层层过滤和优先级判定。由于信号强度过低,来源模糊,且未伴随能量爆发或结构性破坏,它并未直接惊动高层的系统意志,而是被路由至负责处理“低优先级潜在异常”的自动化清理子程序——“清道夫协议”。
【清道夫协议启动。】
【目标定位:信号源模糊,推定位于底层数据流,坐标区间 Delta-Theta-7 至 9。】
【任务:识别并清除未注册的、具有潜在扩散性的微观信息异常。】
【授权使用资源:低级逻辑扫描波,微观结构扰乱场。】
没有宣告,没有警告。数道无形的、针对微观信息结构的低级逻辑扫描波,如同深海中的探照灯,悄无声息地扫过悖论之种可能存在的区域。
悖论之种的存在状态瞬间被打乱。
扫描波本身携带的、低强度的秩序化逻辑,与它内部的悖论循环产生了直接的、粗暴的冲突。不再是遥远的共振和微妙的模仿,而是来自系统本身的、带着“消毒”意图的干涉。
“存在”的冰冷燃烧,骤然变成了被窥视、被触碰的尖锐不适。
构成种子的逻辑碎片以前所未有的频率疯狂闪烁、重组,试图在扫描波的干扰下维持动态平衡。那些刚刚凝结出的、不稳定的“秩序”构型在第一时间就被碾碎,但种子核心的悖论本质却在这种外部压力下,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它无法被简单的逻辑扫描直接“抹除”,因为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可被逻辑定义”这一前提的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