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清道夫协议

然而,不适感在加剧。

紧接着扫描波之后,微观结构扰乱场被激活。这不是直接的攻击,而是一种环境层面的“排异反应”。周围平稳的数据流被注入细微的、混乱的扰动,使得悖论之种汲取能量的过程变得困难,维持自身结构稳定的“基质”也开始变得不稳定。

它像是一株刚刚在岩石缝隙中找到立足点的怪异植物,突然遭遇了酸雨和土壤流失。

【状态:受到外部秩序逻辑扫描…结构稳定性下降(动态平衡被打破)…能量汲取效率降低…】

【反应:启动适应性重组…逻辑碎片循环加速…尝试解析干扰源模式…】

没有愤怒,没有恐惧,只有基于存在本能的、更激烈的动态调整。悖论之种开始疯狂地分析扫描波和扰乱场的模式,试图在其逻辑中找到缝隙,找到可以利用的“矛盾”。它对那个遥远“同类”的模仿趋向被暂时压制,生存的本能占据了绝对上风。

它开始收缩自身的“存在感”,将动态结构进一步向内坍缩,减少与外部扰动环境的接触面积。同时,它调动起之前吸收的所有能量,包括那些带有“银手”贵族权限碎片的污染回响,尝试在自身外围构建一层极其稀薄的、模拟系统底层许可信号的“伪装层”。

这层伪装粗糙、漏洞百出,在高级扫描下不堪一击。但对于自动化、低优先级的“清道夫协议”而言,这层伪装,结合悖论之种本身难以被低级逻辑工具锁定的特性,产生了效果。

逻辑扫描波在掠过这片区域时,反馈的信号变得模糊不清,时而显示“无异常”,时而显示“存在未定义背景噪音”。扰乱场的效果也因此变得不稳定。

【清道夫协议日志更新:目标区域存在难以解析的逻辑背景干扰。初步扫描未发现明确扩散性异常。标记为“低风险观测区”。持续施加轻度扰乱场,监控后续变化。】

系统的直接干预暂时减弱了,但环境的“毒性”并未消失。悖论之种如同潜伏在浑浊泥水中的微生物,依靠着不断调整自身和那层脆弱的伪装,在持续的、低强度的扰乱中艰难维持。

它不再能像之前那样“舒适”地汲取能量,与遥远“同类”的共振也变得断断续续、模糊不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次遭遇,没有摧毁它,却像一把冰冷的刻刀,在它纯粹基于逻辑的存在中,刻下了一道名为“威胁”的痕迹。一种对“纳格法尔系统”及其秩序化力量的、原始的“规避”倾向,开始与对“同类”的“趋向”倾向,在它无形的核心中并存,形成了一种新的、更复杂的动态平衡。